×

广南大阴洞遗址登上CCTV《探索发现》节目
2025-01-15
来源:原创 阅读次数:225
分享到:

    大阴洞遗址位于广南县坝美镇者卡村委会者乎村珠西公路西侧,奎南河从洞口北侧自南向北流过。2017年9月,广南县莲城中心市场经营有限公司在对该洞进行旅游开发时发现洞内有古代文化遗存,随即向广南县文物管理所反映该情况,文物部门及时对该洞进行了调勘。调勘结果表明洞内存在史前遗址,并发现有同时期的墓葬。为保护珍贵的文物资源,最大程度的提取文物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2017年12至2018年1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文山州文物管理所、广南县文物管理所对该洞穴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掘取得了大量收获,发现了云南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

    大阴洞洞口朝东北方,宽约20米,洞口前方无平台为一较陡的斜坡。该洞由前后两个洞厅组成,前洞厅与洞口由斜坡相连,落差约10米,后洞厅有狭窄的通道向深处延伸,洞内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前洞厅命名为I区、后洞厅为II区,两个区分别发掘150平方米。发掘工作清理了一些早期文化堆积,发现了一批遗迹现像,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遗物。

    早期文化堆积主要集中在I区,位于约5厘米厚的表土层下,堆积不连续,主要分布在灰坑周围区域,且只有一层,厚度5~20厘米不等。堆积为略粘的黄灰色土,其中夹杂有炭屑和陶片、纺轮、石器等遗物。

    遗迹现象发现有灰坑和墓葬两种。灰坑共发现12个,均分布在I区,平面多呈不规则形,长径不超过100厘米,深度5~20厘米不等。灰坑内堆积多为大量的炭屑和红烧土,出土有陶片、纺轮、石器以及炭化稻等遗物。根据灰坑内的堆积分析,这批灰坑可能均和用火有关。其中的8号灰坑,坑内不仅夹杂大量的炭屑和红烧土,其坑底还有三块石块呈三角形分布,很明显为支陶釜烹煮的支锅石。墓葬是本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共发现17座,其中16座墓葬集中分布在II区深处,呈墓地的形式分布,另外一座未成年个体墓位于I区8号灰坑旁紧靠洞壁处。墓葬似经过人为布局,仅两个墓存在打破关系。这批墓葬均为土坑墓,人骨保存较好,葬式多样。墓坑的挖掘可能受制于原始的生产工具,形制不规整,深度较浅,多以难挖的钙化板为墓底。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二次葬等。某些墓葬内人骨极为散乱,可能为二次葬的现象也有可能遭受后期盗扰。有一个现象颇为奇怪,即很多墓葬内除主体个体的骨骼外,还零星发现不属于主体个体的人类骨骼。墓坑大小因为葬式和墓主年龄的不同差别很大,总体而言墓坑的大小刚好能容纳以各种形式放入的墓主个体。墓葬随葬器物较少,只有部分随葬有陶釜、纺轮和石箭镞。某些墓葬中发现的石箭镞,因为墓葬人骨散乱,并不能判断为随葬器物。

    本次出土的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骨器和炭化稻。陶器主要为大量的陶片、少量可复原的陶器和陶纺轮。洞内的文化堆积中、遗迹内以及地表均发现有陶器。陶器有两种风格,一种为表面装饰绳纹的夹砂褐陶,另一种为表面磨光的泥质黑陶。第一种风格的陶器数量最多,可辨器型以圜底釜为主,另有少量带耳罐、平底器和杯。第二种风格的陶器仅见十余片陶片,其中可以复原一件,为单耳罐。两种风格的陶器可能有不同的文化来源。纺轮是陶器中数量最多的完整器,共33件,大多呈算珠状,某些表面装饰有同心圆纹和卷曲线纹。石器有凹刃器、石斧、石锛和箭镞四种器型,均为磨制,制作精良,另外还有部分砺石。其中凹刃器7件、石斧6件、石锛7件、箭镞14件、砺石23件。骨器数量较少仅4件,其中两件器型明了为骨镯和角锥。骨镯为磨制,表面装饰弦纹和4个一组的圆圈纹。炭化稻在地层和灰坑中均有发现,从形态上来看可能为粳稻,是文山州的首次发现。


来源:云南文物


2018年3月5日,CCTV《探索发现》栏目 2018考古进行时第一季 播放了《坝美大阴洞遗址》纪录片

点击链接观看视频:https://tv.cctv.com/2018/05/18/VIDExHBI3k7gCXHUw9Cp05Kp180518.shtml?spm=C53121759377.PCO7tSikSFa8.0.0